兵与大蒜

时间:2017-03-01         浏览量:2041         【打印此页

兵与大蒜

——军歌嘹亮

1989年春,空军某部来到豫东地区招兵,1400多名青年响应祖国号召,踊跃报名,经过层层筛选,13名应征青年脱颖而出,冬便是其中一员。

车轮滚滚,冬一路默默无语,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,数次兵站的停留,他们到达了某航空兵训练基地,开始了紧张但不乏味的军营生活,紧张的半年新兵连生活转眼就过去了,冬被分配到空降兵某师,成为了一名空军士兵。

三年后,冬第一次探亲的日子到了,冬和菊的故事也就开始了。回到家中,冬的父母、兄弟姊妹欢天喜地,他们看见冬长高了不少,也结实了很多,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,(因为村里从没有招过空军,在他们眼里,空军就是和飞机打交道,村里100%的人都没见过飞机)。有天晚上,冬的堂嫂也就是菊的远方姐姐,来冬家串门子,看见冬在家,就附在冬母亲的耳旁不时地说些什么,母亲满脸笑容不住点头。等堂嫂走后,母亲告诉冬,堂嫂想为她娘家的一个远方妹妹保媒,问冬同不同意,冬知道她所说的堂妹就是菊。因为菊冬并不陌生,上中学时,他们俩同时上学,同时住校,虽算不上同窗好友,但彼此都很了解。在堂嫂的撮合下,冬在归队的前几天,与菊见了面,也互相点头表示认可。

归队后,由于当时通讯并不发达,冬和菊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,信中谈到的大部分内容就是部队的生活、学习。菊此时已外出打工,在回信中,她也会讲到外面的趣事。1991年农历八月初三,冬接到家中电报称:“母亲危,速归”。其实母亲已于728日突发脑溢血去世,回到家中,冬面对的是偌大的棺材已被铁钉钉得严严实实,还有兄弟姐妹哭肿的双眼,那时候冬觉得天塌了。那一天,菊的父亲来冬家奔丧,菊父顺便和冬聊了起来,聊的主要话题是象冬这样的空军士兵会不会退伍,能不能留在部队吃上商品粮。在他的眼里商品粮就是一切,冬明确地告诉他,他也和其他兵种一样,有新兵入伍,就有老兵退役,唯一不同的是空军将比别的兵种多服役一年。此时,冬明显感觉到菊父语气中带有一丝不快和懊恼。

处理完母亲的后事,冬匆匆回到了部队。半个月后,收到家中来信,信中讲:菊家已提出终止两家的关系。从此,菊便消失了,冬很是失落,伤感了好长时间,但是,繁忙的部队训练,让他很快就忘记了一切,努力训练,各项科目都名列前茅,并且在年底还荣立了三等功。此时,事情有了戏剧性的变化。

腊月一进门,小山村的农户们正忙着置办各种年货,一队敲锣打鼓的人马经过菊家,菊父打听到他们是去冬家送喜报的,得知冬在部队立了三等功,菊家传来了吵闹声和菊的哭泣声。第三天,菊的远方姐姐买了很多糕点和菊的母亲一起来到冬家,表示将继续前缘。冬的父亲此时正为儿子以后的婚事担忧,没费多少口舌,便应承下了这门婚事。冬接到信后,沉默了好长时间,迫于父亲的压力,冬屈服了,又和菊恢复了一切联系,从此,对家乡又多了一分牵挂。

此时已是19929月,也是冬服役的最后一年。在父亲的催促下冬回到了家,而且还有一项任务——“订亲”。冬的父亲打算在冬退伍之前,将菊和冬的亲事定下来。下午,冬穿着军装来到菊家,手中拎着一个竹筐,筐用红纸封着(筐中有猪肉、糕点、挂面各八斤),按豫东风俗,订亲前男方必带此类礼品去女方家认门后,方可订亲,如女方同意,会将礼品留下一半,如不同意就将礼品悉数换成大蒜用红纸密封,表示“算了”的意思,也就意味着这桩亲事的告吹。晚饭中,菊父和菊的叔叔、哥哥都来了,大家对冬关心备至、问东问西、嘘寒问暖,当菊的哥哥从冬的口中得知冬年底可能退役时,顿时,席间的气氛变得沉闷了。饭后,天已经黑了,冬拎起竹筐起身告辞,菊和菊父将冬送到门外,菊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,也没说什么话,就转身进屋了。

冬此时的心情好极了,想到准岳父母的热情款待,菊那含情脉脉的眼神和家人期盼的目光,看着手中拎的菊家的回礼,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心情,使劲地摇晃手中的竹筐,可竹筐用红纸封着,按规矩在未到家之前是不能将竹筐打开的,但此时冬顾不了那么许多,急切的心情驱使他用手指撕开了一个小口,他呆住了——“一筐大蒜”!回到家中,冬一言不发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,屋外传来父亲无奈的叹息。

转眼间三年过去了,正值乡里逢大集,冬穿着笔挺的毛料军装偶然在街上碰见了菊,菊此时正挺着大肚子啃着甘蔗,四目相对,菊愣住了,看着冬身上的军装,她脸上写满了遗憾、懊恼和费解。

大蒜,也算是一种缘分吧!

 

  • 红林网站

  • 红林微信

  • 红林微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