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7-01 浏览量:65 【打印此页】
晨曦穿透东北密林的薄雾,蒿子湖密营的林间回荡起铿锵誓言: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……”
“七一”期间,吉林红石国家森林公园依托厚重的红色资源,吸引了周边数千名企事业单位党员前来踏寻红色足迹。一场场沉浸式教育活动在这里掀起传承热潮,让革命历史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。
杨靖宇将军塑像前,晨光映照下,一枚枚党徽熠熠生辉。党员们面对党旗庄严宣誓,誓言划破山林寂静,与80余年前抗联将士的呐喊遥相呼应。
密营遗址静默矗立,晨露滴落在蜿蜒的抗联路上。饮马池、碾盘、青松灶、司令部旧址……每一处遗迹都仿佛将人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。
蒿子湖密营纪念馆内,泛黄的历史照片定格了抗联战士啃树皮、宿雪野的艰苦场景;锈迹斑斑的步枪与缀满补丁的军装,无声诉说着那段在极端环境下与日寇殊死搏斗的英勇史诗。
“这些不是冰冷的展品,是先烈用生命写就的教材。”一位党员凝视展柜中的牛皮乌拉鞋,低声感慨。讲解员讲述的“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”的生存绝境,令不少参观者眼眶湿润。
长春人文学院的党员教师们徒步穿越3公里抗联路,踏上布满青苔的石阶:“这不是普通的山路,是踏在历史脉搏上的‘行走党课’,每一步都在丈量信仰的重量。”
“‘红色资源’不是静态的记忆,而是动态的精神火炬。”公园负责人介绍,“七一”期间的沉浸式党建活动,通过“遗址参观+情景教学+徒步体验”的模式,让党员在触摸历史中接受深刻的党性洗礼。
国企党员王磊在活动后写下感悟:“密林中跋涉半小时便气喘吁吁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掂量出‘抗联精神’的千钧之重——那是先烈们用血肉之躯在绝境中踏出的,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。”
“每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,都是为了积蓄前行的力量。”暮色四合,蒿子湖密营重归宁静。唯有抗联路旁挺拔的青松在晚风中沙沙作响,如历史的低语,不绝如缕。
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正以红色资源为强劲“引擎”,推动红色教育从“七一热潮”向“常态传承”深化。当党员们带着震撼与思考重返岗位,抗联战士的理想信念已内化为新时代奋斗的动力源泉,在东北振兴的实践中,在服务人民的征途上,续写着红色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篇章。
撰稿:惠 蕾 摄影:顾玲艳
初审:周相国 复审:宋巍巍 终审:辛菁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