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打击整治网络谣言】网络谣言,严打!

时间:2024-08-12         浏览量:149         【打印此页


网络是虚拟社会,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,直接关系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。网络谣言把谎言包装成“事实”,将猜测翻转成“存在”,在网上兴风作浪,扰乱人心。如果任其横行,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,影响社会稳定,危害社会诚信。

什么是网络谣言?

是指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的、未经特定环境下权威主体证实的信息,本质上是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。互联网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,与报纸、广播、电视等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相比,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在传播主体、传播时间、传播范围、传播方式、传播效力等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性特征,它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格局,网络谣言的传播载体以及传播模式、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谣言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并没有改变。

网络谣言有的直接无中生有,“开局一张图,内容全靠编”,凭借“脑补”杜撰,凭空捏造“小作文”。比如,有人道听途说未经证实就在网上编造散布“特大新闻。

有的则是移花接木,冒用或拼接不相干的图片或视频自证自话,甚至利用AI等技术换脸、配音。

有的是断章取义,摘取碎片化信息,加以个人臆断、主观猜测。

有的则伪装成生活资讯,打着“温馨提示”幌子的谣言,以及穿着所谓“冷知识”“小技巧”外衣的伪科学谣言。

此外,随着自媒体短视频发展,有的还把多机位、多角度拍摄的情景剧,炮制为所谓的“新闻”,这种谣言的危害性更大。

总之,这些套路制作的谣言,经过裂变式的传播,轻则损毁个人荣誉、造成“社会性死亡”,重则会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灾难性破坏,让全社会都为之买单。

而对更多的互联网普通用户来说,努力做个“智者”,则应该是必须有的自我要求。提高我们的甄别能力,需要有知识积累,也需要有科学素养,更需要有些逻辑思维,掌握好兼听则明、偏听则暗的基本本领。当看到纷杂、真假难辨的信息时,也别忙着表态,更不要急着转发,不妨“让子弹多飞一会儿”。有时候,时间是最好的谣言“过滤器”。

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,现实社会需要法治,快速发展的网络也需要法治。维护网络的法治就是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,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。我国有一系列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,这是维护互联网健康环境的基本遵循,所有互联网站和网民都必须遵守。编造传播谣言者触犯了法律,就要受到法律惩处。这也再次警醒我们,无论互联网站还是网民,都要增强法律意识,依法办网,依法上网,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。

来源门源公安

初审:李  

复审:宋巍巍

终审:辛菁锴 


 

  • 红林网站

  • 红林微信

  • 红林微报